建设中的开封西湖日新月异。童彤摄
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
在创新发展上,开封要充分显露“开”的锋芒;在文化传承上,开封要坚定展示“封”的朴拙。
有人说,想了解开封,就要从这座城市的名字入手。或“开”或“封”,城市的一切沧桑巨变都在其中;是“开”是“封”,城市的发展哲学可从中辨明。
2015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此时,对“开”“封”再认识、再理解,十分必要。
何谓“开封”?我认为,“开”是开放、是创新;“封”是坚守、是传承。在创新发展上,开封要充分显露“开”的锋芒;在文化传承上,开封要坚定展示“封”的朴拙。
“人口逾百万,富丽天下无”,北宋时期的开封曾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性大都市。2005年,《纽约时报》评论版罕见地以中文标题《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发表评论文章,回顾千年前全世界最繁荣城市开封衰败的历史。由此,人们甚而发出追问:“封”得太久,开封何时能“开封”?
如今,这一问题早已有了答案。近年,开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迅猛,从2006年到现在,开封的GDP翻了三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翻了六倍,发展成效显著。开封这座古老的城市已找准了自身的定位和出路,走上实现复兴之路。2016年5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开封: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为题刊发述评文章,同时在要闻版以《“开”出活力“封”出优势》为题,报道了开封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让历史文化名城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实践。
开封要“开”。在开放中坚守,立足创新求发展。近年,开封敞开大门、开放招商,踩足了创新油门:“一河两街三秀”“一湖两巷三园九馆”、中原明珠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产业项目推陈出新;春秋两季双峰并峙的两大国家级节会清明文化节、菊花文化节,已成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著名节会品牌……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理念,实施“文化+”行动计划,这一创新思路更是展示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作为。从“开封文化”到“文化开封”,开封开放创新,转型升级,文化平台越搭越大,文化活力竞相迸发,文化理念、文化业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优势已逐渐转化为发展优势。
开封要“封”。“封”是传承、是坚守。文化是开封的特点,更是开封的财富。文化创新不是“沙上建塔”,只有把文化的创新建立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在创新中传承,坚守文化谋发展,文化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扬,创新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一直以来,开封始终坚守文化特色,多方施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成了“新宋风”:为保持古城区的总体风貌,城墙内新建建筑高度不超过15米;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实施鼓楼复建、大相国寺资圣阁重建、朱仙镇古建筑群维修等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等工程;充分挖掘丰厚的“非遗”资源,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等。正因为这份坚守、正因为对文化的珍视,开封独特的宋韵气质才越发彰显,八朝古都的名号才越叫越响。
“开”,开出魅力开封新天地;“封”,封住宋都古城文化古韵味儿。在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全省新兴副中心城市的道路上,让我们且行且思、且行且进,恢弘文化元气,走出一条富有开封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河南日报)
已是第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
———— | 信息来源: | 风尚黄河文明网 | 发布者: | 风尚黄河文明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