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牛鼻子”
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2000年,西宁市提出了创建文明城市的构想。2009年,西宁市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2010年,西宁市掀起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高潮。2011年、2015年,西宁市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称号。通过西宁市政府和全体人民不懈的努力,市容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城市管理趋于科学,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成果普惠于民。
西宁市新宁广场。图片来源:西宁文明网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坚强有力的推动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以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针,加强战略思考,加强宏观谋划,加强顶层设计。一是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十三五”核心任务。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普遍要求与西宁市情相结合,围绕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树立以创城提升实力、助推发展、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创建新思维,提出建设幸福西宁的新目标。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到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明确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十三五”时期的一项核心任务,形成“一城抓总、多城联创”的生动局面。二是形成权责一致、紧密衔接的工作链。列入“一把手”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综合协调部、创建行动部、督查问责部,具体实施创建工作。召开市委常委会、创城专题会、领导小组会和全市动员会等及时进行研究部署,并将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同时,强化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纵横联动,形成了权责一致、紧密衔接的工作链条。三是构建各单位全面参与格局。青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西宁工作汇报并作指示,省文明委具体指导,明确要求西宁作为省会,不仅要在经济建设和深化改革上走在前列,也要在文明城市创建方面当好全省的排头兵。省直机关、驻宁单位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以有力措施和实际行动,一起为西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添砖加瓦。当前在西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已经成为社会参与最为广泛、工作力度最为强劲、社会影响最为深远、人民群众最为拥护的群众性创建活动。
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
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共识,在日积月累中汇集智慧,为创建工作赢得了最广泛的群众支持。一是突出媒体宣传。在市属媒体开设《向生活之城幸福之城挺进》《建设幸福西宁》《创城进行时》等专题专栏,集中宣传创建文明城市的重大意义、内容和目标任务,及时宣传创建文明城市先进经验、典型做法和取得效果,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导向作用。二是注重社会宣传。通过编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知识读本》《市民文明礼仪手册》,在市民学校、道德讲堂、中小学校开设文明礼仪知识,在公共场所设置海报、展板、提示牌、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建工作的宣传。在各县区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长廊、文化墙,广泛传播文明理念。2014年,西宁市被中宣部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宣传优秀城市。三是拓展网络宣传。健全完善西宁文明网,开设开通了夏都西宁、文明西宁等130多个微信公众平台和客户端,市、县区政府和市直单位网站开设创城专题网页,通过发布“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公益广告,组织“网上祭英烈”“向国旗敬礼”“为美德点赞、向模范学习”“最美人物评选”等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梦想微心愿·你我来实现”“暖冬工程”等微公益行动,努力打造“互联网+文明西宁创建”的模式。
———— | 信息来源: | 中国新闻头条 | 发布者: | 风尚黄河文明网 | ———— |